6月10日,隨著最後一根錨系回接完成,由海油工程負責總承包的亞洲首艘圓筒型“海上油氣加工廠”海葵一號在珠江口盆地流花油田精准就位。
經過緊張的水下安裝工作,這朵“超級葵花”終於綻放在流花油田海域,這個大家夥由近60萬個零部件組成,總重達3.7萬噸,高度接近30層樓,主甲板面積相當於13個標準籃球場,最大儲油量達6萬噸,每天能處理約5600噸原油。
為了讓“海葵一號”在波濤洶湧的大海安穩紮根,我國自主設計、建造了12套深水吸力錨,猶如鋼制的“吸盤”一樣,牢牢吸附在海泥中。
吸力錨再通過12條錨腿與“海葵一號”連接,採用多點系泊的方式,像八爪魚的爪子一樣,將“海葵一號”牢牢固定在海底。
這12根錨鏈每根長度約2500米,每根可承受的拉力可以拉起1500多輛小汽車,確保“海葵一號”在風浪中穩穩紮根,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超強颱風。
“海葵一號"的錨腿全部錨鏈和4條聚酯纜為國產錨鏈和國產聚酯纜,首次規模化應用,有效推動了我國深海錨泊系統設計、製造和安裝技術,取得全方位突破。
流花油田海域水深300多米,內波流頻發、地質結構複雜,“海葵一號”船體直徑大、吃水淺、作業空間狹小、海底視線不佳,對船舶定位和水下操作提出較大考驗。
中國海油採用“三船定位+一船回接”的方式,使用具有國際先進動力定位系統的深水多功能工程船“海洋石油291”船,應用水下和水面兩套定位系統。
通過三維模擬顯示水下系泊纜連構型,確保系泊纜和“海洋石油291船”保持安全距離。
專案團隊精心編制回接方案,多次開展施工演練,在ROV(水下機器人)的配合下,高效完成12條系泊纜回接作業,作業效率和回接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準。
在距“海葵一號”2.5公里處它的“好夥伴”——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“海基二號”也已經順利安家,刷新海上原油生產平臺高度和重量兩項亞洲紀錄。
“海基二號”總高度達428米,總重量超5萬噸,共設生產井24口,搭載了原油工藝和外輸系統,生產水處理系統及電力供應系統等300餘套設備,可實現遠程水下井口控制,智能油氣開採,颱風生產模式等功能。
在未來,這兩位“好友”將會一起助力“大老闆”億噸級老油田——流花11-1油田群煥發新生機,創新形成國內首次“深水導管架平臺+圓筒型FPSO”開發模式,為我國深水油氣田高效開發提供全新方案。
本文轉自國際船舶網,如涉及法律問題我方將及時刪除!
青島市李滄區京口路28號C座1702